第1212章 销售火爆的影碟机-《单挑好莱坞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售价1299美元!

    总产值12.3亿美元!

    当然,这笔钱不可能都属于新环球,还包括成本。

    唐恩手中拿到的就是成本报表。

    每台杜比影碟机的材料费185美元,组装费8.5美元,专利费45美元,科研人员的分红费4.8美元,经销商手中的利润20-30美元,以及平摊到每台机器上微乎其微的运输费和保险费……

    林林总总下来,在美国销售的一台杜比影碟机的成本不会超过300美元。

    相比于1299美元的零售价……也就是说,每销售一台杜比影碟机,新环球可以赚1000美元!

    销售95万台,就等于入账9.5亿美元!

    要知道,先期杜比实验室为了研发影碟机,研发经费才8000万美元,谈判、技术支持以及各项产权收购支出也才1.2亿美元,再加上2.5亿美元的广告费……

    好嘛!

    仅仅过了半个月,新环球在影碟机项目中,就已经净赚5亿美元!

    按照目前北美200万的半年订单,新环球单从北美一地,就能赚15亿美元!

    谁说实体经济不赚钱?

    关键是找没找对方向!

    这产品利润回报率,比华尔街的金融游戏还高!

    毫无疑问,这笔大生意的成功,会让新环球的每一个股东都对唐恩俯首帖耳,心悦诚服。

    这位大老板,可不仅仅能玩转好莱坞。

    在硬件市场,也有独到的理解和眼光!

    作为新环球第三大股东的杜比家族,也能挺起胸膛,直起腰板了。

    唐恩看着这份报表,很是满意。

    不过对其中只有8.5美元的组装费,颇有些感慨。

    果然是富士康,果然是廉价劳动力啊。

    这要是放在美国本土生产,每台机器的代工费至少得50美元。

    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了。

    中国产的影碟机,零售价也就50美元。美国产的影碟机光是人工费就得50美元。还说美国工人的失业率高,能不高吗?工厂都搬到亚洲区去了。

    “对了,海外订单呢?”唐恩摇了摇头,进而问道。

    科林·格林都不需要翻看文件,如数家珍的说道:“日本65万台,韩国15万台,港府3000台,英国35万台,德国13万台,法国18万台……我们目前拿到的海外总订单超过了150万台!”

    唐恩眼睛一亮,“日本的订单等于英法德的总和?”

    科林·格林道:“的确,日本市场对传统产业很看重。就跟唱片业一样,在互联网的冲击下,全球的唱片业都在萎靡,只有日本的唱片业依旧在增长。对了,还有奈飞日本的功劳呢。”

    唐恩笑笑,“那倒是好事!”

    奈飞和奈飞日本作为影碟租赁平台,自然少不了对杜比影碟机的广告宣传。说来好笑,日本应该是索尼的天下才对,杜比影碟机能够收到这么大的订单,也是跟索尼的战略失误有关。

    索尼也有影碟机业务,过去两年也在卖各种各样的影碟机。只是索尼的官僚主义很强,蓝光光盘是由蓝关科研组研发,影碟机业务属于影碟机生产部。

    生产部门不看好蓝光,就不生产,反而去生产蓝光的竞争对手HD-DVD的高清影碟机。

    非常荒唐。

    就跟索尼手机一样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索尼的相机技术世界第一,可相机部就是不给手机部授权,害怕索尼手机的拍照功能太强大,就没人买索尼相机了。以至于手机部门要从头开始研发相机技术,还要从外面买专利,糟蹋了一大笔钱,还没搞出什么名堂来。

    这样的老牌公司,被后来想新公司超越,也就是理所当然了。

    反正新环球是占了大便宜。

    “这次要向富士康下多大的订单?”唐恩问道。

    首批订单半年前就下过了,没想到销售异常火爆,全球都面临着缺货的行情,必须要抓紧时间让富士康加班生产。

    科林·格林大气的道:“至少250万台!”

    “可以!”唐恩大手一挥,“去做吧!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