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回 王氏入赛得正阳 李平谗言谋张让-《唐室演义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众人思顷刻,裴延龄笑曰:“此易事也。明日王爷见唐王,报张让有二心,唐王必疑之,我等从中用事,可借唐王之手,除之。”

    李平拍膝笑曰:“丞相,妙计。”

    次日李平入两仪殿,朝见唐王。

    唐王曰:“汝有何事启奏?”

    李平曰:“儿臣闻河南有异象也。”

    唐王曰:“有何奇事?”

    李平曰:“河南节度使张让,素来于宣王友好,手握重兵,问皇上囚禁宣王,多囤粮草,广聚兵甲,意欲起兵伐长安也。

    今大军征东,城中将少,儿臣心忧,不敢隐瞒,如实启奏皇上也。”

    唐王知张让,忠于宣王疑之,曰:“汝有实据乎?”

    李平曰:“臣虽口说无凭,旦张让岁数不过四十,年轻气盛,武艺高强,心中唯有宣王,眼里未必入皇上。

    况手握兵权,南路诸侯,不得不防。儿臣忧者,若有不测,何人挡其锐也,不如早图之。”

    唐王曰:“只因猜忌而降罪一方诸侯,如何服众,恐惑乱天下也。”

    李平曰:“此事无虑也,皇上可遣一大臣,遣往河南府,一探虚实,便知有无二心也。”唐王以为然,曰:“汝观之,遣何人可成此事?”

    李平对曰:“御史大夫崇信可往也。”

    唐王从其言,下一道旨,使崇信为亲差大臣,绿温为副,同往河南体察民情,实则探张让,是否有反意也。

    遂崇信怀圣旨,往河南而去。

    诗曰:

    贼心未死酿毒计,祸挑两端内用事。

    钟声不散欲难填,夜寒三更起阴风。

    高城庭院深几许,望断琼楼出无门。

    猜忌多疑误唐王,忠臣名将造杀戮。

    且说河南府,洛阳城。

    河南节度使张让者,皆唐氏旧臣,红门之将,武艺高强,青年英雄,众臣,诸侯之中年纪最小。

    昔日南越造反,宣王聚红门众小将,领兵征讨。

    当时张让年尽十三岁,随军出征,斩南越大将数十名,有数次救宣王于,重兵之中,立无数汗马功劳,故宣王举荐唐王,封为英候,河南节度使。

    张让闻朝廷之变,薛南东征,东宫、薛府、上官府遭灭,梁王用事,宣王被囚,甚忧之。然知唐王多疑,不敢有活动,闭门不闻朝政也。

    一日崇信、吕温至河南府,入洛阳城,宣读圣旨,体察民情。张让焚香叩拜,接了圣旨,摆宴宽待二人,知其来意,心虽不悦,然外臣不闻,京城之事,样作无事,陪坐饮酒。

    况且唐王旨意,其能有异心也。

    张让曰:“皇上勤勉朝政,心系民忧,此乃社稷之福也。二位大人,远路而来,小将以水酒相待,少解劳累之苦,请。”

    崇信、吕温共举而饮之。

    崇信曰:“候爷可闻朝中变故?宣王囚禁太庙也。”

    张让惊曰:“未知也,保一方水土安宁,乃吾辈职责。朝廷内政,非外臣可干涉,吾岂敢有所举动。”

    吕温曰:“侯爷若用兵,集兵屯粮,须几日也。”

    张让对曰:“今境内无患,何来聚兵也。若皇上传旨用兵,征集兵甲,收购粮草,非一个月,不能完备也。”

    崇信知张让无反意,言语之间,不露缝隙。

    崇信不得罪证,使副都督柴同陪其左右,意欲旁侧敲击打探,闲游洛阳城二日。

    柴同为人,贪功好利,阴奉阳违之徒也。

    正合其心意,围绕崇信,鞍前马后,嘘寒问暖,举止轻缓,语言柔和,甚惧崇信不悦。

    崇信问曰:“将君可见张让有异常乎?”

    柴同曰:“张让常使人,探京城之事,忧宣王之安危,不得不防也。”

    崇信以为然,柴同令奉崇信三百两黄金,绸缎十匹。

    又送梁王李平五百两黄金,绸缎二十匹。

    谓崇信曰:“望大人在梁王之面,多为小人美言,此乃卑职略表,一片赤心也。”

    崇信笑曰:“柴将军真乃明志之士也,吾必为汝,说梁王也。”

    柴同拜喜。

    正是:

    暗风使舵行小人,笑脸相迎两面刀。

    金银铺垫通天路,一时得势无长久。

    毕竟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