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二章、貌合神离的联盟-《复山河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相较于其他阁臣,他这位监管兵部的主官,遇到的类似场面要更多一些。

    早在围剿白莲教叛乱时期,前线的官军就经常对朝廷阳奉阴违,选择性的执行命令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些问题,都被一封封捷报所掩盖。

    战场上瞬息万变,前线将领随机应变,理论上完全说的通。

    有显赫的战绩在手,朝廷也不好说什么。

    后续随着勋贵系的做大,逐步在朝堂上占据了优势,又对这些不起眼的旧账,重新进行了定义。

    黑历史彻底被洗白,当年的抗命,反而成了一段佳话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事情,既然开了一个坏头,那么就会有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……

    发生的次数多了,就要就成了常态。

    “人事调动失败,那么我们之前的谋划,也丧失了意义。

    短时间内,各方被人事调整吸引了目光,可要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把火力对准‘还都京师’。

    朝野上下的舆论,对我们非常不利。

    如果强行按下此事,恐怕没法给各方交代!”

    柏锦文忧心忡忡的说道。

    能够到北京祭天,肯定比在南京好。

    哪怕大虞采用的是双首都策略,南京城扮演的终归是陪都角色,政治上的号召力始终差了北京一筹。

    礼部在这个问题上,处境非常尴尬。

    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衙门,他们支持定都南京,本身就是在和礼制对着干。

    不过身份决定立场,这是官场的常态。

    如果他只是礼部尚书,那肯定是带头上书,要求还都京师的带头人。

    可现在柏锦文的身份先是阁臣,其次才是礼部尚书,政治上自然要优先全局战略。

    “压力再大,也必须坚持。

    如果还都京师,光每年的国防投入,最少要增加一千五百万两白银。

    倘若北虏南侵,朝廷的军费开销,还会增加的更多。

    何况北方各省的重建,也需要大量的钱粮投入。

    短时间内,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粮。

    相较于盲目还都,不如留在南京积攒实力。

    至于北方各省,我们只要配合安南都护府的移民工作即可。

    当地的人口减少了,需要朝廷投入的赈灾粮、战后重建经费,自然就少了。

    以当下北方疲惫的经济,估摸着北虏都没心思去劫掠!”

    万怀瑾一脸严肃的说道。

    大虞朝的家不好当,尤其是执掌钱袋子的户部,总是感觉钱粮不够用。

    从永宁帝继位开始,朝廷的财政就没有出现过盈余,赤字已经成为了常态。

    为了削减钱粮开销,连宗室、勋贵、各地官员的俸禄,户部都经常拿宝钞糊弄。

    幸好大家没指着俸禄吃饭,否则非得被饿死不可。

    在这一过程中,最惨的就是底层宗室。

    受宗室管理制度的约束,他们能干的事情不多。

    当初分家的时候,本来就没有分到什么产业,就指望朝廷的俸禄活命。

    当宝钞代替现银后,俸禄就约等于废纸。

    为了活命,许多宗室子弟不得不找关系,把自身的宗室户籍变成民籍。

    面对沉重的财政压力,无论皇帝还是大臣,对这些小动作视而不见。

    以至于短短十几年时间,大虞宗室人数就从巅峰时期的八十余万,锐减到了不足十万人。

    并且这个数字,还在持续下降中。

    当然,减少的只是衙门在册人数,真实人口减少没有这么夸张。

    宗室子弟再怎么落魄,也有几门显赫的亲戚。

    或是卖身到王府为奴,或是靠亲戚介绍获得一份谋生的差事,实在是不行还能加入到移民队伍中。

    相较于普通百姓,他们的整体生活,还是要好上一丢丢。

    削减预算,都做到了这份儿上,节流之路基本上算是走到了头。

    开源,听听就好了。

    除了前面勋贵系强势的时候,强行搞了一波税制改革成功外,后续采取的措施均以失败告终。

    见海上贸易暴利,朝廷也组织过船队下南洋。

    生意是做了不少,结果到了年终盘账的时候,却亏的一塌糊涂。

    不是丝绸发霉,就是茶叶受潮,又或是瓷器被风浪打碎。

    甭管朝廷信不信,反正官方组织的出海贸易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    赔钱的不光是贸易,就连大名鼎鼎的织造局、官窑,也都成了赔钱货。

    大大小小的矿山,更是赔的一塌糊涂。

    几度追查无果,朝廷只能被迫歇了开源的心思。

    收入无法增长,但支出却在持续增加。

    无论是否愿意接受,大虞在各地统治成本,都在持续上升。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下,放任李牧招收移民,成了内阁解决内部矛盾的唯一选择。

    人口少了,分资源的人减少,社会矛盾也会相应缓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