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九章 、还都之争-《复山河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缅甸王国积极备战,很快传到了安南都护府。

    同外界预想中的不一样,收到消息的李牧,没有采取任何措施。

    欧洲殖民者向缅甸王国提供支持,正是他想要看到的。

    从踏入海洋开始,就注定了东西文明之间,必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。

    可这一仗什么时候打,在什么地方打,采用什么方式打,都是有讲究的。

    江南士绅遭到各方联手打击,连带着他们控制的产业,也受到了巨大冲击。

    这些产业没有消失,而是发生了转移。

    福建、两广、安南都护府,都是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。

    尤其是后两者,因为蒸汽机的诞生,加速了纺织业、采矿冶金、造船业的发展。

    工业的迅速发展,最直观影响就是进出口贸易额,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。

    除了传统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三件套外,船舶、布匹、铁器制品出口也在迅猛增加。

    除了本土市场外,最大的买家就是欧洲殖民者。

    没有别的原因,单纯是安南都护府的商品,更有性价比。

    就连都护府淘汰下来的老式火器,也被这些殖民地商人倒卖到了世界各地。

    现在缅甸王国花费重金,从欧洲人手中采购的天价军火,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都护府淘汰下来的。

    从搜集到的数据来看,今年安南都护府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,有望突破两千万两白银,占据了都护府对外贸易总额的七成。

    如果加上两广地区的话,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。

    按照百分之二十五的平均关税计算,光这些贸易就贡献了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。

    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,实际征收比例,通常还会更高一些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,安南都护府和两广一直处于入超状态,预估年度贸易顺差高达八百万两。

    放大到整个大虞帝国,贸易顺差还会进一步扩大。

    可以说欧洲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财富,有近四分之一通过贸易方式,流入到了大虞境内。

    大量的金银流入,为银票发行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足够的金银储备,保障了银票的币值稳定。

    发展到现在,从南洋到中南半岛上的大宗商品贸易,基本上都是采用银票结算。

    大虞境内因为被宝钞坑怕了,商人士绅们相对保守一些。

    不过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,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,大家也开始使用安南都护府发行的银票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些商人不敢长期持有,每次交易完成之后,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兑换成现银。

    对这些人的谨慎,李牧没有干涉。

    大家愿意使用银票结算,在推广纸币的路子上,就迈出了一大步。

    体会到了银票结算的便捷,就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使用的次数多了,慢慢也就习惯啦。

    搞定了大宗商品结算,在商业体系中建立了银票的信誉,后续就可以发行小额面值,逐步取代铜钱的地位。

    商人肯收银票,朝廷征税能收银票,下面的百姓自然会慢慢适应。

    持续十几二十年后年轻一代成长起来,习惯了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银票,纸币发行也就成功了。

    至于老派的土财主,喜欢囤积白银,那就让他们屯着好了。

    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降临,白银的产量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,收不完根本收不完。

    如果需要的话,还能改银本位为金本位,从金融市场上收割一波财富。

    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——官府手中必须持有足够多的金银储备。

    毕竟,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,市面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。

    在纸币被广泛接受前,依旧需要大量的金银在市场上流通。

    自己开采是一个解决办法,通过贸易手段从外界获取,也是金银的重要来源。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下,同西方世界的贸易,短时间内无疑是不可或缺的。

    工业时代,经济循环体系中各行各业紧密相连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    一旦因为战争丧失了外贸出口,不光政府财政会受到冲击,国内初生的工业体系也会遭到重大打击。

    如果战争持续下去,甚至还会影响银票的币值稳定。

    哪怕去抢了石见银山,也填补不了这个缺口。

    从利益的角度出发,东西文明之间的正式碰撞,最好放在帝国统一之后。

    大统一政权和割据政权,抗风险能力是截然不同的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认同感上,安南都护府再怎么牛逼,在百姓眼中也只是大虞帝国的一个外派机构。

    一旦遭遇困境,那帮商贾们跑的飞快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