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话瞬间点燃了众人的情绪,各司官员纷纷围拢过来,七嘴八舌地议论着。 祠祭清吏司主事捧着刚拟好的祭祀章程,笑着说道:“以往只有小国遣使来朝,如今连真腊这样的邦国都愿举国内附,这不是盛世之兆是什么?咱们筹备庆典,可得拿出十二分的劲头,不能辜负了这份荣光!” 礼部尚书门克新看着属下们兴奋的模样,也笑着敲了敲案几:“诸位稍安勿躁!陛下既将此事交予咱们,便是对礼部的信任。今日起,各司暂停其他杂务,全力筹备庆典!” 他话音刚落,官员们便立刻领命行动——仪制清吏司的官员抱着舆图,直奔午门丈量场地,琢磨着如何布置仪仗才能既庄重又显大明气派;精膳清吏司的官员则火速赶往御膳房,与御厨商议奉天殿宴席的菜单,既要体现大明饮食的精致,又要兼顾各国使者的口味;主客清吏司的官员更是直接搬来了各国的档案,逐一核对使者的身份与礼仪,生怕届时出现疏漏。 不仅礼部,消息传到朝堂后,文武百官也都沉浸在喜悦之中。 早朝时,户部尚书郁新出列奏报:“启禀陛下,近年国库充盈,足以支撑庆典所需,臣已命人备好丝绸、瓷器等赏赐,待庆典时赠予各国使者!” 兵部这边也紧随其后:“臣已调派京营士兵,负责庆典期间的安保与仪仗,定让各国使者见识我大明将士的威仪!” 官员们的兴奋并非虚饰——自洪武开国以来,他们随朱元璋历经战乱与休养生息,亲眼见证大明从百废待兴走向国力强盛。 如今真腊内附,四方使者齐聚应天府,这不仅是对朱元璋治理的认可,更是他们这些臣子多年辅佐的成果。 连平日里最为严肃的刑部尚书夏恕,都在朝会后拉着同僚笑道:“等庆典时,定要带家中子弟去午门看看,让他们也瞧瞧我大明的盛世气象!” 朝堂上下,处处都是干劲十足的景象。 翰林院的学士们熬夜撰写庆典贺词,字里行间满是对大明的赞誉;工部的工匠们加紧修缮奉天殿与午门的建筑,将梁柱重新漆饰一新;甚至连京郊的农户,都听闻了庆典的消息,纷纷提前种下新的蔬菜,盼着能为庆典添一份力。 整个应天府,都因这场即将到来的庆典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,人人都能感受到,大明的盛世,已然在眼前展开。 第(3/3)页